陈春声三水谈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

作者:唐佩瑜发布时间:2010-11-06浏览次数:34

点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李旭生  摄

1029下午,善水大讲坛“华夏文化”系列讲座之“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讲座在三水校区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讲座由中山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陈春声主讲。副校长杜承铭等聆听讲座。三水校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林仲豪主持讲座。

陈春声主要围绕“韩江流域与明清之际社会的动乱”、“归并大村与筑城建寨”、“迁海与复界”和“粮户归宗与聚族而居”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他指出韩江流域讲客家话与讲福佬话的人聚群而居的现象与明清之际社会动乱有关,并阐述了明清之际地方社会的转型,如“地方政区重新划分”、“户籍和赋税制度的根本性改革”、“白银输入与商品货币关系的高度发展”、“聚落形态的重大变化”等。

此外,陈春声提出迁海与复界也会影响聚落形态,土楼其实是讲客家话与讲福佬话的人聚居的建筑,而如今许多研究者视土楼为所谓“客家典型民居形式”,就是受“迁界”以后聚落形态变化所致。他还详细讲解了“粮户归宗”是对康熙中叶之后宗族组织日益发展,宗族在乡村地区的地位日渐重要的社会现实的承认,“粮户归宗”的实施鼓励了宗族组织的迅速发展。

在自由提问环节,陈春声就“在历史条件下描述潮汕劣根性来由”、“道教祭祀活动的讲解”等提问作了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