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芬 摄
杨克以沈从文的湘西诗意为引子,结合中国传统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阐述和解读中国社会的诗意。“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喜欢诗意地栖居,中国建筑与中国人的性格相合,天人合一。”杨克首先结合中国的建筑构造以及国人的建筑理念阐释了中国人“住”的诗意。接着,由滕王阁、岳阳楼、寒山寺等旅游名胜古迹因诗闻名指出“行”的诗意。“其实,中国人吃的穿的也是诗意,你看我们过年吃鱼,那是‘年年有余’;我们传统的汉服,也是诗意的体现。诗意中国是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杨克说。
杨克还结合中国宗教的诗化以及中庸之道阐述了诗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诗意中国不仅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还提供了一种价值观。甚至可以这样说,传统的中国人是通过诗来学习语言的。”说到这里,他结合儿时经历,背起了唐诗,再次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的诗意。
最后,杨克还谈及了中国的教育体制问题,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剖析,“现在我们的教育扼杀了国学,扼杀了最基本的修身。” 对于同学们提出的“传统消退、国学没落”等问题,他认为我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诗意中国渐行渐远,也不可能从头再来。他呼吁所有的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要肩负起维护复兴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责任,要在发展的同时保留一点传统的诗意。
采访中,杨克对大学人文学科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学人文学科更应该灌注多一点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不能过于功利。而作为广商人文学科的学生,要学会利用商科资源进行综合互补,切勿把两者对立起来。”他鼓励同学们坚持理想,诗意生活,诗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