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广东财经大学佛山三水校区学子通过线上,分享了疫情期间居家阅读的情况及有关读书意义的思考。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提倡“全民阅读”的今天,“世界读书日”已成为生活中的每一天。在受访的近1000名广财学子中,有95.3%的学生在家仍保持了课外阅读的习惯,32.2%的学生这段时间的阅读量达到了5本及以上,而超过10本及以上阅读量的读书达人也有8.1%。在阅读时间方面,超过8成的学生每周能分配至少2天用于课外阅读,可以分配4天及以上的,也超过了四成。此外,受访同学中,有62.9%的同学每周阅读时长至少3小时,而达到每周7小时的同学占比接近25%。
在选择书籍的首选渠道方面,过半数同学的阅读书目来自于网络推荐,其次是身边朋友推荐和老师的推荐。在书籍的获取渠道方面,借阅等各种免费方式的阅读仍占多数,但也有33%的同学有自己付费购书的习惯。
对于阅读偏好,绝大部分学生偏爱小说、传记、散文等文学类作品,王小波、东野圭吾、三毛等都是他们的中意之选;其次是阅读哲学、史政、军事等方面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另外生活类、艺术类及经管类等书目也在选择偏好中各占20%左右。
库存海量的读书软件、电子设备、有声书籍等接踵出世,同学中表示“只看传统的纸质书籍,不看电子书、不听有声书”的仅为8%。
虽然电子书、有声书为大家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但是有78%的同学表示,传统的纸质书籍仍为自己阅读的首选。当被问及“在课堂之外,传统纸质书籍将日益式微,电子化阅读将越来越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对这种观点,你认可吗?”之时,表示认可与不认可的同学占比几乎持平,更有41.3%的同学表示不好说,认为实际发展趋势会比较复杂,不能如此简单概括。
不动笔墨不读书,66%的同学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除了随手记在书上或写在专门的笔记本上以外,还有14.3%的同学选择记录在电子文档中。
身处新冠肺炎疫情较严重地区,来自湖北省黄冈市的“u”同学依旧保持阅读的习惯。她说,自己在疫情暴发初期也每天紧盯手机,但是越关注越焦虑浮躁。于是她选择放下手机拿起书,通过阅读调整心态,使自己逐渐静下心来。而寒假至今阅读书目超过50本的“啊团”同学分享了她高效率的方法:手机上的读书软件方便易操作,书籍种类繁多,利用茶余饭后的碎片时间打开读书软件阅读,可以大大提高读书的效率。
广财三水校区的同学们还就读书的感受和意义谈了自己的想法。网名叫做“Scarlet”的同学认为,多读书,读好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与别人比个高下,争个输赢,而是探明事理,启迪智慧,发现自我,洞察世界。借用我喜欢的作者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的一句话“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书非好辩;不审势,即褒贬皆误,后来治学要深思”。网名为“独孤”的同学则表示:“读书的最大意义,是帮助我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因为知识的世界浩瀚无边,我基本可以找到任何我我想要知道的相关知识;同时,读书可以为我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思考提供思路和灵感。”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隔绝病毒,但不隔绝知识与爱。疫情期间居家学习和办公之余,也抽出一点时间读书,不拘泥“世界读书日”,让每个“每天”都是读书日。心中有光,春天将至。